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南宋岳飞死后谁继续抗金)

网络整理 2022-05-09 最新信息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深夜(1142年1月27日),临近除夕的临安城里并没有快过年的喜悦,所有百姓的内心都为一个人的安危牵动,他的名字叫岳飞。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位立志克复中原,横扫北境的民族英雄居然会变成密谋造反的逆犯。

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临近除夕的深夜里,就在那冰冷刺骨的大理寺牢狱中,在查无实证的情况下,岳飞在昏君奸臣的一手策划中被特命赐死,一代中兴名将临终前留下的最后遗言,也只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八个大字。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赐死岳飞是宋高宗赵构一生最大的污点,他本是南宋诸帝中最接近完成光复大业的皇帝,却又为了一己私利而亲手断送了山河一统的机会。赐死岳飞等同于打断了南宋的脊梁,在那之后,纵有再多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也难以挽救南宋这艘破船在历史长河中的下沉速度。

时隔近千载,历史的车轮无情撵过,只留下名为宋元明清的车辙印记,王图霸业早已归尘归土,但岳飞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却始终如同红日般高悬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所以请允许我再斗胆聊聊岳飞,这位两宋三百年里最大的意难平。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被称为天水一朝的两宋三百年,文治堪称历朝历代的佼佼者,但立国之初就确立的“重文轻武”政策让两宋饱受外敌环伺的困扰,换句话来说,两宋青史留名的治世能臣不少,但能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能征善战之将领却少之又少。

经历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更不用说,几场改变命运的国战基本都是由文臣出身的士大夫们指挥的,这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虞允文主持的采石矶大战。

但南宋并非没有将才,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后世称为中兴四大名将的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作为两宋以来最大的意难平,岳飞的出身其实很普通,他并非像刘光世那般是出身将门世家的二代,寻常农家出身的岳飞唯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天生有神力,年纪轻轻便成了附近无人能敌的高手。

岳飞出生的那一年已经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此时的宋帝国已经到了北宋的终章,北方的强敌契丹也到了苟延残喘的穷途,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正在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迅速吞并辽国故土,并不断迫近北宋边境。

契丹人固然凶残,而女真人更不遑多让。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曾不可一世的辽国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短短两年之后的宋钦宗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铁蹄踏碎帝都汴京城的纸醉金迷,自徽钦二帝以下宗室大臣数千余人,珍奇古玩不计其数,尽数被掳回北方,而这一年的岳飞二十五岁,已经在军中摸爬滚打四五年的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伯乐——宗泽,看着满目山河破碎,还是底层军官的岳飞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南宋不可谓无将,在岳飞未显迹的时候,还有宗泽、李纲、张所等主战派在苦苦支撑大局。但不争气的赵构早已被金人的暴虐吓破了胆,即便是有胜算,他也不敢硬碰硬。

上有四处逃窜的皇帝,下面自然有只知投降的将士,畏战投降的情绪在前线将士之间迅速蔓延,而为了稳住战局,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岳飞不顾礼法所限,披肝沥胆写下千言书劝阻赵构南逃,但这样的耿耿忠言换来的,却是他被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夺官归故里。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朝局腐败至此,君王昏聩如斯,如果换作旁人早已心灰意冷,但一身热血想要杀敌报国的岳飞并没有停止自己想要“光复故土”的夙愿,他一路北上,来到了旁人避之不及的抗金前线——大名府,重新从一个底层军官开始做起,并因为表现出色而迅速得到重用,又重新迅速成为前线小有名气的骁将。

但此时南宋的政治氛围都是投降主义占据上风,即便是抗战局面一片大好,在赵构一心求和的怯懦心态驱使下,一批批主战派纷纷被调离或贬黜,来自金人的战略压力又瞬间强大了不少。

赵构的心态很好理解,他只想要偏安一隅,什么故国遗民,社稷宗祠,徽钦二帝都与他无关,他只想缩在江南的温柔乡里做一个无忧天子。

之所以一时扶持主战派李纲等人上位,也只是为了暂时安抚民心的惺惺作态而已,但凡有和谈的可能性,南宋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国土可以唾手丢弃,这就是赵构的龌龊心理,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无白可洗的昏君。

可如宗泽、岳飞这样的主战派们却不这样想,也许支持他们不断战斗下去的并非是为了守住赵宋的天下,相反,是那些沦丧敌手的故土遗民们的存在,让他们无法心安理得地偏安一隅,即便是得不到君王的支持,甚至是君王的掣肘,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岳飞是历史给予宋朝最后的机会,因为只要有岳飞在,纵然是骁勇善战、占尽优势的金兵也只有节节败退的宿命。其实宛如天降救星般的岳飞并非一开始就是统御四方的主帅,那时的前线主帅是被金人称之为“宗爷爷”的宗泽,而青年岳飞则在宗泽的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实现了从将领到统帅的转变。

宋高宗一朝的主战派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即便是威震金国的宗泽用近乎不可能的战术战略,为南宋保全了汴京旧地,甚至让抗金大业有了相当大的起色,但龟缩在江南的赵构依然不敢还都。

可怜人到暮年的宗泽先后上书二十多次,不断向赵构阐述自己的战略,却自始至终没能得到任何回应。建炎二年七月(1128年),七十岁的宗泽留下“渡河!渡河!渡河!”这六字遗言,带着他的北伐大计在郁郁寡欢中忧愤而死,南宋也随着宗泽的病故错过了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机会。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随着宗泽时代的过去,岳飞的时代正在来临。作为宗泽遗志的绝对拥护者,岳飞坚定不移地按照其生前的部署行事,但宗泽之后的官方指定接班人杜充却开始了作死之路,他非但没有严格贯彻宗泽的北伐计划,反而以“东京留守”的身份做出了撤离汴京的决定。

一城之最高长官做出弃城的决定,这本该是无比艰难的决定,但对于毫无谋略的杜充而言,做出这样的决定就像是喝水般简单。

杜充不会明白宗泽生前所坚持的“民心可用”的战略是何等的高明,他一上任便直接切断了对北境所有义军的支援,同时还放弃了包括国都汴京在内的广大旧地,从此北宋首都变故土,两百年的汴梁繁华成了隐于历史深处的旧梦。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杜充这样的草包居然还能一路做到宋廷右相的高位,像岳飞这样真正的将才却只能屈服于杜充之下,明知撤离开封的决定足够愚蠢,但在百般劝告无果后,也只能随着大军南撤。

而从日后的事实来看,确实也如岳飞当时苦谏的那样,直到南宋在崖山海战中彻底覆灭,宋人都未能真正回到过汴梁旧地。

­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宋史·岳飞传》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教训在杜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弃城开溜的杜充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加官进爵,甚至让他全权负责长江一线的防卫。

但杜充没有给宋高宗带来奇迹,相反他负责的长江防线全面崩溃,建康失守,连杜充本人也直接投降了金人。而心灰意冷的岳飞在内无援助,外有强敌的情况下,靠着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收编残兵,重新壮大起一支部队,并开始组织一系列的反攻。

长江防线的全面崩溃,主帅杜充的突然变节,是宋廷始料未及的,以至于金人长驱直入,大肆烧杀抢掠,而宋高宗则一路从建康逃到越州,再跑到明州,最后直接溜到了海上避难。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打仗不行,跑路一流”一直是赵家天子的家传绝学,一百多年前的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要是看到如今宋高宗赵构的跑路速度,也会自叹弗如。

以金兵来势之快,行舟渡海数百里,居然也没能追上赵构。而如果此时打开上帝视角的话,会看到这样一幕画面:宋高宗在前面跑,金人在后面追,岳飞在更后面收复失地

跑着跑着,宋高宗终于回过神来了,那个当初被自己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罪名革职的小将居然如此神勇,在没有朝廷统一调度的情况下,一个人拉起一支队伍,从溧阳到宜兴,最后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成功收复建康城。

至此,岳飞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赵构的耳中,他不再是那个籍籍无名的小将,而成为了宗泽宗爷爷之后,又一个被金人称之为“岳爷爷”的大将。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赵构的软骨病和自宋以来对武将的诸多限制,很大程度上让岳飞陷入了束手束脚的窘境,正式获得朝廷认可后的岳家军本该成为南宋军事体系中的一环,并在统一调度下协同作战。

但无论是在抵抗外敌,还是在剿灭内乱中,常常是岳家军在前面浴血厮杀,要么军需补给供应不上,要么孤军奋战没有支援。

可即便如此,岳飞所到之地,基本都能有所斩获,这让包括张俊、刘光世等一众将领都无法望其项背。宋孝宗赵昚曾对岳飞有过这样的评价:“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张和韩说的是同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的张俊和韩世忠,换句话来说,在宋孝宗的心里,岳飞地位是超然的。

岳飞确实不负所望,在基本平定内乱后,心中常怀“克复旧国”理想的他终于可以开始践行自己的北伐大计了,随着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乞复襄阳札子》的提出,岳飞迈出了北伐第一步——收复襄汉六郡。

岳飞壮怀激烈,赵构犹豫不决,就像是岳飞不知道赵构这么胆怯一样,赵构也不知道岳飞这么能打。虽然最终还是下达了同意收复襄汉六郡的诏令,但赵构同时还给了岳飞一封厚颜无耻的手诏:

今朝廷从卿所请,已降画一,令卿收复襄阳数郡。惟是服者舍之,拒者伐之,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用赵构自己的话来讲:朕原则上同意了收复襄汉六郡的计划,但朕告诉你:你打的时候注意点,不要越界跑去金人那边去了,朕不想惹麻烦,到时候就算你立了大功,朕也会重重罚你!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岳飞接到这封手诏时是何等的心情早已不可考,但能顺利进行第一次北伐已经算烧高香了。在从武昌乘舟北上的时候,岳飞感慨良多,他曾迫于无奈放弃了将士用鲜血捍卫的北境,让包括汴京洛阳等在内的国土沦丧敌手,而今重新北上的他一时心血激荡,喊出了那句:“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民心可用,北伐有望。四月出发,五月破郢州、随州、襄阳,七月陷邓州、唐州、信阳军,一战而定襄汉六郡,让轻蔑南宋无人的金国举国哗然,而躲在大后方做缩头乌龟的宋高宗赵构也被这胜利来得如此之快而深深震撼,他忍不住感慨道:“我知道他很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

癸未,左朝请大夫、知江州陈子卿报岳飞已复邓州,上曰:“朕素闻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宋朝要录》

收复襄汉六郡是岳飞北伐大业的第一步,他在《乞复襄阳札子》称之为“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在随后三年时间里,他又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均有所斩获。而就在这时,赵构的软骨病又开始发作了。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岳飞要复国,赵构要苟安,这是君臣之间最大的矛盾。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被二度拜相,也正是在赵构秦桧这对“昏君奸臣”组合的推动下,和金国的议和正式开始了。

不过与其说是议和,不如说是跪着签字,赵构对于金人开出的条件除了亲自下跪称臣这条外无有不依,只要能苟且江南,成为藩属,要钱给钱,要地给地,什么都答应。而岳飞、韩世忠等一众主战派的不断上书,也没能阻挡赵构跪下去的决心。

就像是当年的宋真宗对澶渊之盟的签订沾沾自喜,并将之称为是自己的一大功业一样,宋高宗赵构在并非兵临城下的危难之际,却签下如此丧权辱国的和议条约,居然还将之称为大喜事,甚至大赦天下。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而远在鄂州操练兵马的岳飞面对赵构的加官进爵不为所动,他痛心疾首地劝告君王:“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金人不可信,今日之和议后世必有讥讽。

很不幸,又被岳飞言中了。

绍兴八年十二月,南宋向金国上表称臣,和议签订成功;绍兴十年五月,金国撕毁条约,大将金兀术率军大举南侵。赵构一脸懵,只能又请出“救火队长”岳飞出马,厉兵秣马三年有余的岳飞也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窝囊气,兵锋所指,金人节节败退。

金兀术南侵以来可谓所向披靡,但遇到岳飞以后便一败再败,以至于他动了要放弃开封,渡河北归的念头,而接连大胜的岳飞则发出了最壮怀激烈的军令:“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若干年前,岳飞曾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感慨:“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并希望自己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如今克复中原在望,沦丧敌手数十年的宗庙社稷即将光复,如何不让他热泪盈眶?

从绍兴九年(1139年)开始的军事行动都是完胜的状态,在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当时名将的带领下,宋军将这么多年来的委屈愤懑都化作了砍向敌人的刀剑,如潮水般的将士们一路攻城拔寨,向着阔别数十年的中原故土冲了过去。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潜伏在故土的义军们也在看到宋军势如破竹的行军速度后,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里应外合的合围之势,一时之间宋军声势大振,金人惶惑不安。而就在这完胜的状态下,赵构发出了命令岳飞班师的诏令。

十二道金牌的班师诏令,让不断上表申诉的岳飞泪如雨下。“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字字泣血,却依然挽回不了赵构在投降的路上越走越远……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比这更让人落泪的,是岳飞在班师回朝之时,沿途的故土百姓们拦马痛哭,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势如破竹却要尽弃前功,而无言以对的岳飞也只能含泪安抚百姓,然后眼睁睁看着刚刚光复的故土尽数沦陷。

岳飞曾在光复襄汉六郡时写下《满江红·怒发冲冠》,彼时的他虽然明知克复中原的目标艰巨,但仍然能慨然说出那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而如今的岳飞早已心灰意冷,他不再慷慨陈词,不再意气风发,只想解甲归田,做个田间汉子。

倘若就这样了此一生,纵然对岳飞来说很残忍,却也不失为还算圆满的结局;但这是韩世忠的结局,不是岳飞的结局,岳飞这样名震寰宇,杀到金人闻风丧胆的名将只会有一个结局——为了议和而死在昏君奸臣的手中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天下人都知道岳飞是忠臣,秦桧知道,赵构也知道,但为了议和,岳飞必须死。

可秦桧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岳飞的罪证,连负责审问岳飞的官员在看到他背上那“尽忠报国”四个刺字后,也泪如雨下,转而为他伸冤。而自始至终,饱受酷刑折磨的岳飞没有开口为自己辩解,也不承认对自己的诬告,他就这样默默承受着,直到被赐死于大理寺。

《宋史·岳飞传》中记录了韩世忠对岳飞最后的营救,这位为了避祸而不得不赋闲在家的名将低三下四地去找奸相秦桧,只为了给岳飞辩白。

而秦桧呢?给出了让忠臣义士都为之哑然地回答:“其事体莫须有。”

“大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是韩世忠最后的努力,也是韩世忠的心寒之语,这位曾在黄天荡以八千宋军围困十万金兵四十八天之久,几乎生擒金兀术的名将在得知岳飞必死后黯然致仕,此后余生绝口不言兵事。

南宋绍兴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在韩世忠致仕后一年,岳飞死于大理寺监狱中,终年四十岁,这位为国征战半生的民族英雄未能死于疆场,却死在自己人手中,让世人痛哭流涕。纵然是隔了八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再走近岳飞其人,仍然让人心意难平。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岳飞被杀害的那天晚上,一个名为隗顺的狱卒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背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民为岳元帅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后事情;而岳飞死后二十年间,无数人为岳飞喊冤,宁愿被斥责,被贬谪,甚至下狱问罪,这些人依然没有丝毫退缩。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岳飞冤死的第二十年,宋孝宗赵昚继位后的第二个月,便做出了为岳飞全面平反的诏令,而此时逊位的太上皇赵构并没有阻止,他沉默地接受了岳飞被全面平反的事实,也间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但此时,那些曾心心念念想要回归南宋的故土遗民们都在岳飞死后变得心凉,纵然有宋孝宗厉兵秣马,推动隆兴北伐,却仍然以失败而告终。

不知道沦陷区的百姓们,看到隆兴北伐的宋军们会作何感想?

1142年除夕前夜,一个忠臣的死,断送了南宋最接近复国的希望

他们一定会想起二十多年前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岳家军,一定会想起那个在除夕前夜,被昏君奸臣害死于大理寺监狱的岳元帅,一定会泪流满面,为忠魂鸣冤。

而此时,山河已远,故人不再。

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南宋历史里,也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如岳飞一样的人物……

Tags:南宋   宋高宗   岳飞   女真   宋朝   辽朝   北宋   宗泽   宝贝过大年   我在宫里做厨师   李纲   宋徽宗   金朝   大业   宋钦宗   韩世忠   刘光世   绍兴   虞允文   文物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