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旅行丝路重镇:武威

网络整理 2019-05-21 最新信息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是一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和丝路重镇。

旅行丝路重镇:武威

早在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时,武成就是“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的民族贸易闹地,素有“银武威”之称。东晋十六国,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氏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和匈奴族建立的南凉、北凉都曾在此建都。唐代,这里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历代王朝的致力经营,使它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繁华闹地。历代诗人都留下了众多的吟咏诗歌。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2~742年)还形成了以“凉州”为名的宫调曲。时至今日,武威又成为国务院确定的6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旅行丝路重镇:武威

武威民俗活动的多彩和文物古迹的丰富是可以想象到的。现就其中最有代表性者举珍如下。

·雷台探墓·

雷台,位于武威市城北1公里处,是一处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因台上建有飞檐斗拱,巍峨壮观的“雷祖观”而得名。然而,游人寻觅的并不是这座雷祖观,而是雷台下面的汉墓。

1969年,新鲜乡的农民在雷台三人才能盈抱的老槐树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旅行丝路重镇:武威

铜奔马,又叫“马超龙雀”,俗称“马踏飞燕”。马身高34.5厘米、长45厘米。马首高昂、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 (学术界称之为龙雀,俗称飞燕,真正的名称,还待考证确定),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势若飞腾,不仅造型优美动人,而且成功地利用了力学原理。铜奔马的制造者,以高超精绝的技巧,把奔马所具备的力和速度融合成为充沛的气韵,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浑圆有劲而呈流线型的躯体和四条正在飞奔的马腿和踏石有迹的马蹄上。虽然奔马三足腾空,全身着力点仅集中在展翅飞行的龙雀背上,却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运动速度和整体平衡相统一的完美无缺的“天马行空”造型,而那只龙雀,正在全速飞行中回过头来,真是将现实生活和丰富想象相结合的杰出创造,成为当今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因而在应邀赴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展出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现在铜奔马不仅是武威市的城标,也是中国旅游业的标志。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已仿制成功各种规格的铜奔马工艺品,成为国内外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当游客们手捧铜奔马工艺品时,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放置铜奔马的墓室。

现存的雷台汉墓,老槐树还在,浓荫覆地,虬枝斑驳,俨然是一位历史证人。墓门经过修葺,有小庭院及带台阶的小平台。在未进墓道之前,千万不要冷落了新近发现的另一景观——枯井。

枯井位于距墓道入口2米处的右侧,深约8.6米、宽约0.9米、全部用汉代古薄砖砌成。井底干枯无水,手伸井内,只觉寒气逼人。如果投下分币或角币,站在井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井底分币或角币的文字与轮廓。这种类似放大镜使物体“以小变大”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猜测。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可能是一种光学原理,由于枯井内空气寒凉,加上灯光照射和粉尘作用。而形成折射现象。另一种说法是枯井四壁古砖的堆砌角度不同而出现了放大现象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凡去雷台的游人,都要往枯井里投放钱币,以观赏这种奇观。

进墓门有10几米长的甬道。雨道两壁绘有壁画,由于受潮腐蚀,大多已模糊不清,只有朱绘的树状花纹一组还依稀可辨。据考,墓主人系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年)一位名叫张轨的将军,故人称“张将军墓”。但也有人称证据不足,难以确定。甬道尽头是墓室。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有右耳室。墓门向东,总长19.34米。此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文物331件。著名的铜奔马及由45个铜涌、14辆铜车、1头铜牛、39匹铜马组成的武装车马出行行列,出土前放置在中室的右耳室内。后室并无棺椁,只有两具东西并列的棺椁痕迹和一段长长的腿骨。

此墓穴,出土了惊世骇俗的艺术品,也就成了广大考古者、旅游者向往和必游之地。

·汉古墓群·

武威汉代古墓群,最著名的有磨嘴子和旱滩坡。

磨嘴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这里地势起伏、阡陌纵横、沃野片片、河流叮咚,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甘肃仰韶文化的遗存,而且有极其丰富的汉代墓群。从河岸台地东部至祁连山麓,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00米的范围内,就有墓葬200座,出土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尤以汉简、木制贰盘,丝织品最为著名。

木制贰盘为推算天文历法的用品。保存相当完好。圆形天盘与方形地盘转动灵活,天盘中心镶有北斗七星,第二层阴刻12月神,外层阴刻28宿,天地盘边缘均有小圆点的刻度。天盘现存150多个度点,地盘共有18个度点,充分反映了汉代河西人民对天文科学的研究水平。

丝织品中的套花印文绢、菱孔丽纱起毛锦、轧纹绘等,经纬细密、花纹精致,是古丝绸之路的珍贵遗存。

旱滩坡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西南7.5公里祁连山麓的台地上,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地跨柏树、红星、西营3乡,长约20公里、宽约1公里。除出土有汉简、陶器、木牛车、彩绘木屏风架等物外,还有质量优良的单面涂布加工纸。由于它在我国造纸工艺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被命名为“旱滩坡纸”。

汉简,是汉代木简、竹简的总称。武威汉墓群出土的汉简最为珍贵的有《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简》。

《仪礼简》,系1959年从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共3本9篇,469枚,27298字,包括《仪礼》的三种版本。其中的甲本有士相见之礼、服傅、特性、少牢、有司、燕礼、泰射等7篇。每简长50.5~56.5厘米,木质优良,有60余字,字体隶书,字迹清晰,黑迹如新,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一部汉代手写仪礼的风俗书。

《王杖诏令简》1981年出土于磨嘴子,共36枚,是汉代有关养老制度的诏令。王杖全部以汉隶书写,每简背后均有墨书编号。杖头饰一鸠鸟,故又称“鸠杖”。其规定:“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之,此于节。”如有人敢于侵辱王杖的持有者,将被处以重刑。

《医简》1972年出土干旱滩坡,共92枚。记载有医方30多个,药物100多种,并对病名、病因、病理和药物炮制等作了详细的记述,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

·文庙西夏碑·

文庙位于武威城区东南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后经重修扩建,是一组造型瑰丽、大殿雄伟、彩绘斗拱、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

旅行丝路重镇:武威

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庙内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主建筑分东西两组巍然屹立。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为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和东西2庑。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面宽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顶置9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火球。屋面尽覆琉璃简板瓦。檐下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

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2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和东西2庑。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即古代维吾尔族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西夏碑等。其中尤以西夏碑最为珍贵,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第4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是全国少有的石刻“珍册善本”。

西夏是党项族拓拔部所建,传10王,立国达189年 (公元1038~1227年)。最盛时的领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开国君主李元昊“通番汉文字”,和亲信广惠王野利仁荣创制的西夏文12卷,曾广泛流行。西夏文为方块形,很工整,字的结构与汉字颇有相似之处,也分楷、草、隶、篆书。

西夏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2行8字,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28行,每行65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大意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番汉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

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四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

西夏碑是清嘉庆九年 (1804年),由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于贵州玉屏为官期间,引疾归家,与友人同游大云寺时发现的。

除西夏碑外,武威市南15公里处的亥母寺遗址中,也有大批的西夏珍贵文物,如文书、佛经、鸟形绣花鞋等,其中尤以西夏文佛经最为珍贵。佛经共22种,34卷,256页,170多千字,据初步鉴定,有可能是活字印刷,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无疑又是一次重大发现。

来源:扫院子的小和尚

本文作者:武威文体广电旅游(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0358300945945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武威   汉朝   文物   凉州   历史   甘肃   丝绸之路   东汉   旅行   西汉   壁画   匈奴   钱币   吕光   艺术   天文   唐玄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