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世界哲学源流史》实证主义之三:穆勒(约翰穆勒名言)

网络整理 2022-05-12 最新信息

《世界哲学源流史》实证主义之三:穆勒

实证主义之三:穆勒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出生于伦敦一个学者家庭。父亲詹姆士.穆勒(1773-1836)是休谟的信徒,在古典文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领域均有较高的造诣,他依照自己的理想精心规划对小穆勒的文化教育。3岁左右,穆勒就开始学习希腊文,8 岁学拉丁文,随后阅读了大量希腊和拉丁文的文学、史学著作。从12岁起,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始学习逻辑学,不仅读经院派逻辑学,也读亚里多士德的逻辑学著作和柏拉图的对话集。父亲的精心指导和大量逻辑学著作的熏陶,使他懂得了如何使思想严谨、缜密。15岁那年,父亲指导他阅读法文版的阐述功利主义思想家杰里米.边沁(1748-1832)主要思想的著作《立法论》。边沁不仅主张要以"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为人生最高原则和最终目的,而且试图把这条道德原则运用到政治、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使之成为政治原则、立法标准和社会目的。《立法论》不仅丰富和充实了穆勒的思想,而且奠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社会的改革者。
  1820年,穆勒到了法国,不仅学习化学、动物学、高等数学,而且学习法国语言文学和法兰西革命史,并结识了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从而确立了做一个民主自由战士的信念。
  1821年回国后,穆勒开始研究18世纪哲学,特别是洛克、休谟、爱尔维修、孔狄亚克等人的哲学思想。后来,还研读过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等早期著作以及苏格兰哲学家威廉.惠威尔(1795-1866)的《科学归纳史》(1837)、《归纳科学的哲学》(1840)和威廉.密尔顿的《关于哲学和文学的探讨》(1852)、《形而上学和逻辑讲演录》(1859)等著作。这些人的思想都对穆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1823年,穆勒经父亲的介绍,进入东印度公司工作,前后达35年之久。1865年,他作为自由党员被选入国会,任职三年。1873年5 月8 日去世。
  穆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学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威廉.哈密尔顿爵士的哲学研究》(1865)、《奥古斯特.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以及《关于宗教的三篇论文》(1874)。
  

1.外界与心灵

与孔德等法国实证主义者一样,穆勒也强调事实和科学方法的价值,强调知识起源于经验,注重社会改革。但是,孔德重视专门科学的方法和结果,致力于人类知识分类和系统化,穆勒则以法国人所忽略的心理学、逻辑学为出发点。
  穆勒断言,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自在之物,认识现象就是认识人们自己的感觉经验;所以,除了感觉的真实性之外,不可能找到其它任何真实性。既然如此,我们何以确信外界世界的独立存在?穆勒以记忆、期待和联想律来回答这个问题。例如,我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白纸,然后,我闭上眼睛或走入另一间屋,我不再看见这张纸,但我记得它,而且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仍可以期待或相信会看见它。因此,不管我是否实际看到白纸,我总是相信看到白纸的可能性。我过去的感觉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即它们始终有依照感觉上曾经出现的序列重新再现的可能性;外部世界就是感觉恒久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能够相信恒久的可能性是真正的实在,而倏忽即逝的感觉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偶然的显现或表象。相信外部世界就是相信感觉会重新出现,这种信念不是先验的、天赋的,而是产生于经验,是观念联想的结果。当然,外部世界或自在之物是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但是,能够感觉到的经验与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是不同的,感觉经验是我们能够知道的,而引起感觉经验的原因则是无法知道的。
  穆勒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心灵(自我)的存在。他既反对把心灵理解为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的观点,也反对把心灵当作独立的实体的主张,而称心灵为一系列感觉;并断言,我们只能知道一连串的感觉,至于心灵的隐秘性质,也同自在之物一样是不可知的。但同时,他意识到用联想心理学把心灵看作是单纯感觉的前后相续的观点,面临与休谟及其追随者们一样严峻的难题:要把心灵是一系列感觉的观点贯彻到底,就必须宣称它是能认知其本身的过去和未来的一系列感觉。对这一难题,穆勒认为明智的做法只能是承认这不可理解的事实,而不提出解决它的理论;在不得不用肯定性的概念来陈述时,对所用概念的意义要采取保留的态度。

2.逻辑体系

穆勒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源于社会改革、政治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理想。要实现改革,需要有知识;而要取得知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即能够由已知真理达到未知真理,从而给人类增加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应该是实验科学研究方法的总结,而且可以运用到诸如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心理或道德科学上。《逻辑学体系》就是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
  穆勒认为,一切非直党的知识都源于归纳;近代实验科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一切推论和证明,一切非自明真理的发现,都是由归纳法及其对它的解释构成的。三段论的演绎过程(凡人都要死,保罗是人,所以保罗要死)不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三段论的大前提并不具有普遍必然的意义,更不是先天、自明的东西,而只是众多单称命题的机械汇集,只是多次观察结果的简明表现形式,只是告诉我们已经发现了什么:" 凡人都要死" 只包括过去经验到的所有人,至于未经验到的和将来的人则超出我们的经验之外,也不在这个全称命题的意义之内。三段论的推理也不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是从特殊到特殊:" 保罗要死" 的结论并不是从" 凡人都要死" 的大前提推出来的,而是我们看见约翰、柏拉图等人曾经活着,而现在都已死了,从这些个别的实例推出现在活着的保罗要死。这样,他就把演绎法解释成归纳法的组成部分;演绎的任务只是对归纳得出的命题作出解释或指导在未曾经验的情况中的归纳。
  在重新解释演绎法的同时,穆勒着重考察了数学的性质,认为数学中的公理、公设归根到底都来自观察和经验。数学命题只是近似真实:现实中并不存在符合几何定义的点、线等等,它们只是我们经验到的点、线等等理想化的摹本,是抽象,是假设。
  穆勒指出,归纳法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 可以从某种个别情况或某些特殊情况下知道其为真实的东西,推断出所有相似的一切情况下也都是真实的东西。"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来保证使归纳法能够从已知真理达到未知真理?穆勒认为,归纳推理所以能成立,乃是由于自然的齐一性原则,即自然界中同类事物和现象都有共同的规律,个别如此,全类也如此。齐一性原则同归纳推理的关系,有如三段论的大前提同结论的关系:它不是有助于证明结论,而是结论被证明的必要条件。
  穆勒认为,不同现象领域的各种齐一性就是各种自然规律,归纳逻辑的目标就是彻底探索这些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果规律;归纳法也就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在具体探讨如何发现因果联系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被后人称为" 穆勒方法" 的五条著名规则: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和共变法。这一整套方法是在吸收弗朗西斯.培根等人的成果以及总结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西方逻辑思想,尤其是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推动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穆勒的归纳法仍是比较初步、简单的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仅用这种方法就不够了。同时,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归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在因果观上则动摇于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
  

3.伦理学

穆勒相信,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知识的进步,会同自然科学的进展产生相同的结果。所以,要达到社会改革和人类幸福的目的,必须像发现自然的齐一性一样,发现人类行为的齐一性或规律。他认为,心理学确定的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一切有关社会现象的其它规律都可以从中推演出来;但由于人的社会行为十分复杂,所以必须创建一门中介科学即人性学,它的任务是根据心灵的一般规律,结合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确定能够促进或防止我们所关切的人性和行为趋向产生的条件。
  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所以在人性学之后,是社会学,即研究人类集体的行为和构成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的科学。在探讨社会的经验规律时,他采纳了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及社会演进三阶段规律等理论。
  在伦理理论方面,穆勒大部分因袭洛克、休谟、尤其是边沁的学说,重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至善和道德标准。但他力图超越边沁的狭隘性,认为快乐不仅有数量上的区别,而且有质量上的差异,质量要求胜过数量关系;幸福不仅仅是快乐,它要求对人类公共利益的同情心,知识的浇灌和精神的修养;不应把功利主义当成单纯的利己主义,自我牺牲行为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和完备理想体现在耶稣的黄金箴律中: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
  穆勒的伦理理论也同他的其它许多理论一样,在诸如快乐论、唯我论、决定论和直觉论、至善论、利他主义、自由意志等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摇摆不定。正如马克思所说:" 总是把对立物的统一强调,而把诸对立物否定。他把对立物的统一,化为对立物的直接的同一。"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Tags:哲学   大卫·休谟   历史学   心理学   政治   文学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杰里米·边沁   法国   熊猫宝来   论自由   民主   柏拉图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伦理   约翰·弥尔顿   希腊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