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徐光启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还留下“徐家汇”这个地名(徐光启写了什么农业科学巨著)

网络整理 2022-05-26 最新信息

徐光启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还留下“徐家汇”这个地名

徐光启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还留下“徐家汇”这个地名

徐家汇,是上海闻名的繁华之地。但不为人所知的是,这个地名的由来同徐光启渊源颇深。

徐光启公元1633年秋,在京城去世,灵柩回到家乡上海后,长眠在当时西郊的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的交汇处。徐氏后人居于三水相汇之地,“徐家汇”由此而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

徐光启,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天文、数学、农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创下辉煌成就的他,可谓上海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以顺天府解元中举,后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成为进士,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因为他的官职及出生地,徐光启也常常被称为“徐阁老”、“徐上海”等。

徐光启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西学东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好经世致用之学。他向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将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先进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勾股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这位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留给上海的不仅是“徐家汇”这个地名的缘起,更留下了“经世致用、捐己奉公、勤学求索”的家训家风。

万历三十六年春(公元1608年),四十七岁的徐光启回到了上海老家。这时,徐光启已在京城翰林院任检讨,因为父亲的去世,徐光启回乡守制三年。徐光启的贴身行囊中,带着由他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刚刚付梓的《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是西学东传的一本名著,徐光启在翻译中创造了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锐角等名词,信、达、雅,沿用至今广为人知。徐光启三易其稿,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时光荏苒,冬去春来,历时两年,此书才公开出版前六卷。

由此,四百年前的中国人,接触到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梁启超曾盛赞此书的翻译“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徐光启译著论著颇丰,他注重实学,开明开放,会通、自强的科学精神伴随了他一生,也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几何原本·序》:“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经世致用,“以民为本,以食为天”:徐光启回乡之年,恰逢江南水灾,稻谷无收,徐光启上书朝廷,请求拨银十万两,赈济灾民,并亲自在此屯田实验,引种受气候干扰较小的粮食作物—甘薯,使“居人便有半年之粮”,缓解了灾情。时至今日,上海徐家汇的小学生还以种植甘薯的特色课程,纪念徐光启的这一伟大实践。

强调“以民为本,以食为天”的徐光启,家居三年,不仅试验田里种满了甘薯、大头菜、木棉,还依次写就了几本重要的农学著作。公元1628年,徐光启再次回到桑园时,已是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虽无法把锄耕地,然而他却以桑园耕植的经历为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巨著《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分十二门,六十卷,七十多万字。书中分类引录了古代有关农事的文献,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六万余,被誉为“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日韩两国的农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光启的独子徐骥曾这样回忆父亲,“于物无所好,惟好学,惟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问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明朝晚期,徐光启不参与党争,而是专注于民生,提出了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同时,还积极投身农业、历法与军事改革,留下功绩无数,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风清正,“盖棺之日,囊无余赀”:为官后,徐光启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品性,视富贵如浮云。崇祯元年(公元1630年),徐光启主持修订崇祯历书。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不仅涉及历法,还有大量的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的知识。此时,徐光启已经年过古稀、须发皆白,他日夜登台观望天象,冬不炉、夏不扇,孜孜不倦。徐光启临终之时,这部卷帙浩繁、贯通中西的大型历书已基本完成。这部一百三十七卷的大型历书,用银仅八百七十两。

徐光启非常简朴,十分重视教育自己的后人,言传身教。徐光启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的俸禄常用以补贴图书翻译、农业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明史·徐光启传》中,记下了这么一句话:“盖棺之日,囊无余赀。”徐光启在公元1633年去世时,他的遗物除了破旧衣服和被褥外,便是手稿和书籍。四百年来,徐光启成为一代代徐氏族人传家立命的行为准则。

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徐光启胸怀“富国强兵”的救国理想和“以民为本”的爱民之心,提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崇尚“经世致用”的科学精神,“欲求超胜”以科学强国;恪守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盖棺之日,囊无余赀”,所存仅数箱手稿、几件旧衣。徐光启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宝贵品质和严谨求实、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徐氏子孙最好的家训,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徐光启纪念馆日复一日迎来各地游客,他的精神至今仍感召着后人。 (本篇完)

Tags:徐光启   徐家汇   上海   农业   几何原本   天文   我在宫里做厨师   经济   明朝   数学   利玛窦   美好   一直在身边   文化   蒲汇塘   自然科学   徐光   梁启超   服装   政治   国创上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