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网络整理 2019-05-21 最新信息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你可能会觉得,“兵制”这个话题好像只有“军迷”才感兴趣吧?

当然不是。

说起兵制,不能只追溯到“重文轻武”的宋朝,而是要一直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兵制有两种:在春秋以前,实行的是“征兵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开始向“募兵制”转变,征兵制有点类似今天的义务兵役制,在征兵制下,人民参军是一种法定义务,或者说国家强迫人民参军。募兵制有点类似今天的雇佣兵役制,在募兵制下,人民自愿报名参军,国家出钱给士兵发薪水,也就是所谓的“军饷”,还会免去士兵家里的赋税和徭役。

一句话总结,征兵制的基础是人民对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募兵制的基础是国家支付工资,吸引人民来当兵打仗。征兵制度的转变,是古代中国在军事上长期软弱的重要原因。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你可能会奇怪,不对啊,古代中国在军事上并不弱啊,汉武帝就曾经战胜匈奴,唐太宗也曾经打败过突厥,明成祖还曾经主动出击蒙古,怎么能说古代中国在军事上不行呢?

其实你仔细想想就知道了,这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印象深刻,恰恰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军事胜利是比较少的,失败远比胜利要多。比如在西晋时期就发生了“五胡乱华”,中国从此进入近三百年的分裂和战乱。隋唐时期虽然一度对外比较强势,但唐朝后期在军事上也很软弱,甚至曾经被吐蕃攻占了都城长安。宋朝以后的故事我们就更熟悉了,宋朝和明朝都亡于少数民族入侵,清朝后期也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古代时期为什么在军事上很弱呢?除了上述原因外,这背后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在春秋时期,贵族是军队的主力,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参军不是自愿报名,而是一种强制的义务。但有资格参军的主要是贵族,甚至可以说,春秋时代的军队就是贵族的军队。到了打仗的时候,国君就把贵族子弟召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去战斗。

就拿齐国来说吧,著名的史书《国语》当中记录了管仲在齐国建立的兵制。他把临淄一带分为了二十一个乡,其中有十五个乡被称为“士乡”,居住在这十五个乡的都是“士”,也就是贵族。

管仲规定,只有居住在“士乡”里的贵族才有资格当兵,十五个士乡一共要抽调三万人,这三万人就组成了齐国的军队。

其他各国的兵制,也都和齐国差不多。而且君主作为贵族的首领,也要亲自上阵指挥,甚至还出现过国君在作战中被俘虏的例子,晋文公的哥哥晋惠公,就曾经在和秦穆公作战的时候,被秦军包围并俘虏了。这种情况在后世就很少见了。后世的皇帝们一般都坐在京城里,派将军上阵指挥。如果是皇帝亲自带兵,那就叫“御驾亲征”,会弄得特别郑重其事。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正因为贵族们都有参军打仗的义务,所以军事技能在贵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多都是能文能武的,贵族们从小要学习六种技能,叫做“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驶马车,这两个都是打仗的必备技能。后来,孔子在平民中普及了贵族的教育体系,“六艺”也就成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孔子自己也以身作则。

《论语》中记载,孔子可以用弓箭射中天上的飞鸟,在他六十三岁的时候,还曾经亲自驾驭马车。可见,孔子如果上阵打仗,可能也是一把好手。

征兵制走向终结,全民皆兵的阶段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一开始征兵制主要是贵族人员构成,贵族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仍会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打仗。

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国家上前线尽义务,主要是因为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如果国家没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也就不在了,而且他们觉得参军打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可以体现贵族的勇气。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陆续开始了变法运动。国君直接派出官僚去取代贵族,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这样国君就可以通过给官僚下达命令,直接动员国内所有的人力物力,国家就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尤其重要。官僚取代了贵族,那些拥有封地的贵族就慢慢消失了。即使还有残留,他们也是对国君满怀怨恨。

贵族逐渐脱离了军事之后,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觉得打仗太危险,还不如学一点别的技能。比如著名的外交家张仪,他原本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根本不懂军事,主要技能是耍嘴皮子。所以后世有一个典故叫“张仪舌”,就是张仪的舌头,主要用来形容那些能言善辩的人。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张仪电视剧中影视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依靠贵族来打仗的征兵制也就行不通了,他们开始对平民实行征兵制,于是进入了全民皆兵的阶段。

根据秦国的法律规定,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强制服两年兵役。国君们为了让平民也觉得参军光荣,想尽了办法。秦国就设立了军功爵位,规定士兵们只要杀死了敌人,就可以获得爵位,不管他是什么出身。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引起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平民阶层中开始出现厌战情绪。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具有礼仪的性质,经常点到即止,但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全民参战,又都鼓励士兵去奋勇杀敌,当时的战争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而是以彻底消灭对手为目的的灭国战争,总是打得尸骨如山,血流成河。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长平之战

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败给了秦国的大将白起,结果白起一次就活埋了赵国投降的军队四十多万。

战争这么残酷,平民百姓当然会产生厌战情绪。

《史记》中记载:吴起在魏国当大将的时候,有一个士兵背上长了疮,吴起就亲自帮他吮吸脓液。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这个士兵的母亲,结果这位母亲就哭了起来。

有人问她,吴起对你儿子这么好,你为什么哭呢?母亲说,当年吴起也曾经帮我的丈夫吮吸过身上的疮,结果我丈夫为了报答吴起,打仗勇往直前,最后战死了。现在同样的事又发生在我儿子身上,我儿子怕是也要战死了。

这位母亲出人意料的反应背后,其实反映了平民阶层对战争的厌恶。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吴起

这种厌战情绪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爆发出来,这是因为平民希望通过立下战功,获得爵位。但到了秦朝统一以后,还在全国继续推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规定全国成年男子必须戍守边疆三天,还必须按时到达岗位。

当时战争已经结束,服兵役也立不了战功,而且秦朝疆域辽阔,平民去戍守边疆很容易误了期限。陈胜、吴广就是因为误了期限,怕被处死,才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掀起了规模浩大的秦末农民战争。

征兵制被募兵制取代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汉高祖刘邦影视形象

汉高祖刘邦就是平民出身,在战争中胜出,登上皇位。成为一国之帝后,刘邦表面上延续了秦朝的征兵制,但同时又规定,如果不想服兵役,交点钱就行了,国家用你交的钱再雇个人替你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很了解平民怕当兵的心理。

到了这一步,征兵制中就出现了募兵制的成分,因为当兵打仗不再是出于荣誉感,而是为了钱。

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对匈奴作战,严格推行征兵制。这虽然保证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胜利,但由于这场战争消耗实在太大,人民为了躲避兵役,纷纷逃亡,国家开始征不到兵,于是汉武帝就把大批囚犯编进军队,参加战争,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募兵制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到了东汉时期,募兵制成为了主流。光武帝刘秀刚起兵的时候,手上没什么兵,就请教一个叫任光的人。任光就说,你可以招募那些亡命之徒来当兵,以后遇上那些不肯投降的城池,把它打下来以后,就放纵你手下的士兵去抢劫。人都是贪财的嘛,这样就不难招到兵了。刘秀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招募士兵的方法,在东汉建立以后继续沿用,国家用钱来招人当兵,于是征兵制就被募兵制取代了。

募兵制在本质上是用利益吸引人来当兵,来当兵的人也只是为了混碗饭吃,不会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士兵来说,给钱我就干,你要不给钱,那我就不干了,甚至还会发动兵变。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闯王李自成

明朝崇祯年间,在辽东宁远地区就发生了一场兵变,士兵们把当地巡抚和总兵都抓了起来,向他们索要拖欠的军饷。其实巡抚早就向上面申报过军饷,但上面层层克扣,最后根本没发到士兵手里。士兵领不到钱,就对大明朝离心离德。后来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了,崇祯向宁远的军队发出命令,让他们赶紧来援救,但他们却拖拖拉拉,一直拖到崇祯上吊,明朝灭亡。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廷克扣了他们的军饷。

更严重的是,东汉以后的募兵制,对招募的对象一般不做要求,于是军队里混杂了各种素质低下的人员。

历史资料显示,东汉时期来当兵的大多是社会闲散人员,甚至还有想要戴罪立功的死刑犯,素质可想而知。这种军队有一个特点,打仗时贪生怕死,抢劫老百姓却从不手软。所以东汉在对外战争中,不得不借助少数民族军队的力量。

募兵制的引发的问题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公元73年,东汉军队对北匈奴发动了攻击,这支军队很有意思,主力不是东汉自己的军队,而是当时已经归顺的南匈奴以及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军队。东汉能够让他们为自己打仗,靠的当然也是利益引诱。这源于东汉初年大臣班彪的一个建议,叫作“不劳师而币加”,就是不要动用东汉自己的军队,用钱去收买少数民族的军队,让他们来为自己打仗。这听上去倒是不错,实际上是因为东汉自己的军队军纪败坏,才不得不这么做。

募兵制导致军纪败坏,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东汉末年,曹操能够起家,依靠的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叫作“青州兵”。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青州是东汉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当时有30万黄巾军投降了曹操,曹操就收编了其中的精壮汉子,这就是青州兵的主体。

青州兵本来就是底层的流民,素质不高,曹操收编他们,靠的也是利益的诱惑,这和当年刘秀起家时的情形非常相似。青州兵因为接受了曹操的严格训练,战斗力倒是不错,但青州兵军纪的败坏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曹操在攻打徐州军阀陶谦的时候,青州兵就在徐州一带到处屠杀平民,所以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曹操在徐州搞屠杀的情节。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清朝也还在出现。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依靠的武装力量是八旗军队和汉人组成的绿营,这些还带有征兵制的特点。但到了清朝后期,这些军队长年不打仗,都成了老爷兵,清朝就不得不依靠汉族官僚募集的军队,其中的代表就是曾国藩组建的湘军。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湘军

湘军在本质上也是依靠募兵制建立的军队,士兵们陋习很多,军纪很差,当初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到处杀人放火抢劫。李鸿章建立的淮军也和湘军差不多。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淮军进入了朝鲜,结果朝鲜老百姓对淮军评价很低,说他们简直跟土匪差不多。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和淮军的军纪败坏有很大的关系。

军队素质低下,军纪败坏,这又引发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人民也丧失了尚武精神。

在春秋时期,军队由贵族组成,素质很高,军人还是很受尊重的。

《诗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就是雄壮的样子,“武夫”就是军人,“干城”就是盾牌和城墙。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雄壮的军人,就像盾牌和城墙一样,保卫国君就要靠他们啊。这句诗里充满了对军人的羡慕和赞美。

但在募兵制确立以后,军队的素质那么差,民众对于军队的印象就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尤其是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后,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宋史》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真宗年间,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名叫陈尧咨。陈尧咨这个人很了不起,他考科举,考中了状元,还当上了翰林学士;他的武艺也很厉害,可以一箭射中铜钱中间的那个孔。宋真宗很看重他,当时国家也缺少军事人才,所以宋真宗就对他说,你要是愿意改行当武官,我就马上封你当节度使。节度使是武官里的最高官职,俸禄也很高。陈尧咨有点心动,就回家去跟母亲商量,谁知母亲一听就勃然大怒,举起拐杖就要揍他,还说:你父亲当过朝中的大臣,你自己是状元,我一直希望你能当上宰相,你却要去当那下贱的武官,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这件事于是就这么黄了。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陈尧咨

在人们眼中哪怕是节度使这个级别的军人也就这个地位,那些底层士兵是怎样一个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水浒传》里的那些好汉,一旦犯了罪,就有可能在脸上刺一个金印,发配到某地去充军,还要经常被叫成“贼配军”,可见底层士兵的形象就和贼差不多。

古代中国的兵制为什么会从征兵制转变为募兵制?

到了这一步,人民也就彻底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不会以参军打仗为荣,更不会对保家卫国抱有什么责任感。只有那些实在没有活路,或者是犯了罪的人,才会去当兵,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中国在军事上的软弱绝不是偶然,它和兵制的转变有深刻的联系。

痞喵说

古代中国的兵制之所以从春秋时期的征兵制转变成后来的募兵制,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现象:贵族脱离军事,平民普遍厌战。这导致军人失去了荣誉感,要吸引民众参军只有靠利益引诱。这是征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的根源。

征兵制转变成募兵制,导致古代中国在军事上的软弱。这背后的原因是,募兵制导致军队素质低下,纪律败坏,这又引发了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人民丧失了尚武精神。

参考文献:

《兵制度研究》

《淮军史》

《湘军兵志》

《宋史》

《三国志》

《诗经》

《史记》

《论语》

《国语》

《中日战争》

本文作者:痞喵读历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40566043387546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   论语   张仪   宋朝   孔子   管仲   秦穆公   唐太宗   蒙古   唐朝   晋文公   明成祖   明朝   儒家   清朝   汉武帝   胜利退出演艺圈   历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