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网络整理 2019-05-31 最新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人才辈出,但并不全是效忠自己的国家。那些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奋斗在异国他乡,有的甚至还为敌国出谋划策,这在后世简直是不能容忍的。但在春秋战国时代,却没有任何人跳出来唾骂某某为“某奸”。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说起汉奸,大家都会想到吴三桂。其身为明朝将领投降死敌,并引清兵入关,后又灭了南明。平西王可谓是卖国求荣的代名词,不折不扣的大汉奸了。还有同为明臣的洪承畴,兵败降清后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帮助满人绞杀自己的汉人同胞,成为清朝第一个汉人大学士,受到万人唾骂。李景隆更有意思了,靖难之役时为建文帝征讨朱棣的主帅,后亲自打开城门投降。在朱棣继位后依然恬不知耻地稳坐曹国公位,并颇受重用。

以忠君爱国的价值观来看,这三个人都是不光彩的人物,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反面教材,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都不是事儿。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商鞅是卫国人,并且是卫国国君的后裔。但商鞅变法大家都知道发生在秦国,并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大纵横家苏秦是周人,游说六国四处效力,可以说是效忠任何一个国家和君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儒家学说四处讲学,有教无类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学习其思想。

提起这几位名人志士大家都是佩服不已,不但没有人质疑其爱国问题,甚至成为读书人的偶像。他们为何名留青史没有挨骂呢?这是有原因的。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流派的学术影响着社会。各派学说差异颇大,有时还互相批判、辩驳。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你可以忠君爱国,我也可以士为悦己者死。当时社会的包容性给众多能人异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流动十分普遍,在自己的国家受不到赏识自然他处寻找伯乐,这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舆论压力。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再者,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被称为“国”,其实大家都属于东周,只算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本地找不到工作便另谋高就,在邻省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岗位自然不会受到攻歼。即使被质疑也可以为自己辩护,我等同属周天子臣民,在哪里不是为国效力呢?就像NBA,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球队,同属美国职业篮球联盟。勒布朗詹姆斯能为家乡带来一座总冠军奖杯自然是一段佳话,但本地球员为其他城市球队打球争取荣誉是十分正常又普遍的。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推崇的忠君爱国价值观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所谓批判、唾骂某人为某奸都是基于儒家“忠君爱国”的价值观下所受到的影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是看中了这一套理论维护了统治秩序,垄断天下的思想更有利于巩固皇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良禽择木而栖”与“士为悦己者死”的时代,而且一个英明的统治者也必须广纳英才,吸收各个地区的人才用自己所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个时期的英雄豪杰应该感到庆幸。

春秋战国时,不少名士都不效忠本国,为何没有被后世所唾骂为不忠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资治通鉴》】

本文撰写者:琥珀

本文作者:神棍姐啃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78349974084046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   儒家   孔子   史记   商鞅   历史   吴三桂   明成祖   资治通鉴   清朝   明朝   汉武帝   左传   洪承畴   建文帝   NBA   南明   跳槽那些事儿   李景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