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朱标是不是马皇后亲生)

网络整理 2022-04-16 最新信息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文 |《那些年》悦悦

在古代的朝堂上,太子是个“高危”职业:皇帝不满意,可以废掉他;兄弟不服气,会挑战他;朝臣有意见,也会非议他。“众口难调”,当太子的人应该最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太子朱标是个例外。朱标当了20多年的太子,在朱元璋春秋鼎盛之时监国10余年。期间,他在朝堂上下都风评甚佳、地位稳如磐石,是一个难得能让皇帝、兄弟、朝臣都支持的“完美”接班人。

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接过朱元璋的权杖,就因病去世了。这让很多人都为之扼腕叹息:如果朱标不死,明朝的历史或许会大有不同。


父亲的偏爱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氏这对患难夫妻的第一个儿子。1355年,当朱标出生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正率军攻打南京。他十分欣喜,跑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虽然,朱元璋之后陆陆续续有了更多的儿子。但是对于长子朱标,朱元璋格外偏爱。朱元璋刚当上吴王,10岁的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后,更是二话不说将13岁的朱标册立为太子。朱标22岁时,朱元璋就让他代理朝政,实打实的行使监国之权。

别的皇帝都防着太子提前夺权,朱元璋却主动把权力送到了朱标手中。这个举动无疑向群臣和诸位皇子释放出一个信号:朱标是他认准了的继承人。很多人都说,翻遍史书,再也找不到朱元璋这样信任和爱护太子的皇帝了。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并非毫无缘由。

首先,朱标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教导。朱标生性聪颖,学习非常努力。监国后,他也经过了朝政的重重考验,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认可。

第二,朱标性格仁厚、品行端正。因为从小接受儒学教育,他举止温文尔雅,待人十分宽厚,在朝廷和百姓中都深得人心。

第三,朱元璋父子在朝堂上相处“融洽”。朱标掌权虽早,但是事事不逾矩,没有旁的心思。但是,因为性格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父亲霸道强势,儿子宽仁“软弱”),父子之间因为政事也有分歧。

比如,朱标的老师宋濂因为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朱标极力为他求情。朱元璋被激怒后,甩出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听了这话,朱标心生恐惧,竟然跳进河中,身边的护卫们拼力将他救出。朱元璋见儿子吓成这样,也就不再追究。但是把火气撒在了护卫身上:凡是脱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一律斩首,而没有脱衣服就下水救人的连升三级。到底是亲爹,朱元璋也后怕抢救不及时误了儿子性命。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朱标的“宽厚仁慈”,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朱元璋的“嗜杀”给朝臣们带来的震慑。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互补。

因此,即使父子之间因为政事产生的龃龉不少,朱元璋却从未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


兄弟的敬服

历史上,皇室之中兄弟相争、同室操戈的现象比比皆是。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一旦皇位空悬,竞争想必会非常激烈。但是,朱标在位时,却没有人敢公然争夺太子之位。

因为朱标是嫡长子,从出生就已经领先一步。朱元璋称帝时,昭告天下“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其他皇子成年后,就被分封到外地,他们的地位和实力都无法与朱标抗衡。

除开这些客观因素,朱标树立了绝对威信,是兄弟眼中不折不扣的“贤人”:他有能力,在经年累月的治国理政中得到了一致好评;他品行甚佳,虽然贵为太子,却从不拿身份压人。

朱元璋非常重视亲情,曾对儿子们提出要求:太子作为储君要善待兄弟,皇子要对储君尽君臣之义。朱标谨遵父亲教导,对待兄弟宽仁友爱。弟弟们犯了错,他总是抢在前面护着,颇有兄长的风范。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秦王朱樉(shǎng)在自己的藩国多有过失,朱元璋知道后将其召还京师,是朱标极力劝解,朱樉才得以免罪;晋王朱棡(gāng)性格骄纵,多有不法之举,后来被人举报意图谋反,是朱标的极力保荐,朱棡才得以幸免;即使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们犯了错,朱标也会向马皇后求援,以帮助这些兄弟避免过重的责罚。

朱标的品行让他在兄弟中很有威望,燕王朱棣在外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威望极高,这么不好惹的角色面对朱标也是恭恭敬敬、不敢造次。


朝臣的支持

朱标的贤能在朝堂上下也是有口皆碑。

因为从小跟着父亲从枪林箭雨中走来,朱标在军中亦有威信。朱元璋对外征战时,留守在南京的朱标就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军中的徐达、蓝玉等大将都是朱标坚定的支持者;学习处理朝政的时候,朱标接手了朱元璋的勋贵功臣这一强大的人脉网,并且和各方势力的关系都处理得不错,证明了自己有能力镇得住这一朝文武。

更重要的是,朱标宽厚仁慈,力行仁政,因此很得人心。朱元璋对待大臣十分苛刻,动辄用重刑。尤其在朱标监国期间,陆续爆发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大案,人员牵连甚广,成千上万人受冤而死。为了保护大臣,朱标常常进言劝阻。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史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朱元璋杀人过多,朱标劝谏说:“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朱元璋没说话,第二天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无从下手,朱元璋于是对他一阵教训:“怕扎手吧?我帮你把这些刺都去掉,你再拿,岂不美哉?我现在杀的都是坏人,帮你除掉他们,你才没有后顾之忧。”朱标听后仍然坚持进言“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一句话把朱元璋彻底激怒,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儿子敢这样讽刺老子?于是顺手抄起坐榻向朱标砸去……

可见,即使是朱标想要在朱元璋的刀下救人,也要冒极大的风险。而正因为冒险也要劝谏,朱标因此赢得了群臣的尊敬,很多人都认为他日后一定是位仁君,能改变朝廷中的肃杀之气。


朱标之死

然而,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大臣们,都没能等来朱标继位的那一天。

朱标奉命去陕西考察,回到京城后,因病很快去世,时年38岁。

朱元璋怎样都想不到,自己精心培养多年的继承人竟然就这样撒手人寰。他悲痛大哭,不能自已。过了守丧之期,他仍不忍脱下丧服。经礼官一再请求,他才脱下丧服上朝处理政事。朱标的谥号定为“懿文”:“懿”,取美好之意;“文”,赞的是贤明之君。这也是朱元璋对他的评价。

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这一年,朱元璋65岁了。他培养朱标用了30多年,而此时他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再从头来过。不管他心中是崩溃还是绝望,都必须尽力减少朱标之死带来的影响。然而,事态的发展渐渐超出了他的控制,甚至有人说历史进程也因此改变。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或许可以把权力安心地交给儿子,明朝应该很快会迎来一番盛世景象。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需要急于为几无政治经验的孙子朱允炆扫除勋贵集团。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应该不敢起兵造反。

……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

时人方孝孺曾为朱标作挽诗:“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万岁千秋志,经天纬地才。未登宸极定,忍见泰山颓。圣子承皇业,能舒四海哀。”对于这个完美继承人的不完美结局,人们只能空留感慨。

Tags:朱标   朱元璋   朱棡   朱樉   蓝玉   明朝   儒家   南京   宋濂   跳槽那些事儿   我在宫里做厨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