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网络整理 2019-05-21 最新信息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古人做官无非是读书这条路可以走,不过没有文字之前怎么办?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说明夏朝的时候就有了教学机构,只是文字没有出现前,在学校学习的是御射。从《教育史》里面得知,虞、夏、商三代只有王畿或诸侯国国都有国学,在史书里面没有发现乡学。多半是虞、夏、商还处于奴隶社会,所以民间并没有学校。直到西周进入封建社会,乡学才逐渐兴起。在西周,士族以上都是世袭制,比如王侯、卿大夫、士等高级官员,在去世后,儿子(嫡子)就可以继承父亲的遗产和官职,在古代这叫做“世卿世禄制”。假如,以平民身份穿越到隋唐以前要想做官,怎么办呢?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孔子教学

西周做官也要读书,小学7年,大学9年!

在西周的教育体系当中,有“国学”和“乡学”之分。贵族上“国学”,平民上“乡学”。以教育程度的深浅,又分为“小学”和“大学”。根据《尚书大传》的说法:“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年二十入大学。”13岁开始进入小学读书,到了20岁,开始进入大学读书。其实,这是平民子弟的入学年龄,贵族子弟15岁读大学, 到24岁毕业。

古代的平民阶级怎么上学呢?根据《公羊传》的说法:在古代一里有80户人家,然后设置教室。一里选60-70岁德高望重的人做父老,选体格健壮博学多才的老者为里正(里长,又叫里魁),负责教书育人。此外,里正的待遇比较好,政府还要授田地给他,且可以骑马去教书。每年春天,父老及里正,早上开门在私塾里面讲学,迟到早退不得进入学堂。到了每年的十月,年满13岁的小孩读小学,20岁就上大学。如果在里学私塾读书很优秀,就转移到乡学。也就是庠(“庠”即乡,据说一乡有15000千户)学读书,由于民间没有大学,所以“庠学”是民间最高的学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办大学。如果在庠学读书很厉害,就可以到王畿(王城)上“国学”就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国学就是首都的清华大学,毕业以后有机会做官。不过能从平民升入国学,和科举考中状元差不多,所以非常的难,概率也很低。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家庭教育

在西周时期,王城中的国学还有“小学(北大附中)”和“大学(清华大学)”之分,不过这里面的人都是王公贵族子弟。贵族子弟8岁读书,“小学”修业7年,15岁时读大学,“大学”修业9年,24岁毕业。前面我们也说了,平民13岁开始读小学,20岁进入大学,要28岁才能毕业。所以,西周时期的平民子弟,和现在读研究生差不多。

平民进入大学以后,成绩优秀的士子叫“造士(相当于学士学位)”,由乐正作为老师,春秋两季学礼乐,冬夏教诗书。老师觉得某个学生很优秀就告诉大乐正,大乐正推荐给天子。被选中的学生称之为“进士(绝对是博士学位)”,国君就命人考核(据说是与一群士大夫辩论治国之道),考核合格者就可以授予官职,做官以后就授予爵位和俸禄。在周代,平民阶级做官的方式,大致就是这样子的。(感觉和现在的教育模式是西周国学和科举的结合体,西周不用考试,隋朝以后需要考试,是不是觉得很类似呢?

我们在说古人穿越到隋朝以前有什么途径做官,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西周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定不适合。如果,叫现代人穿越到西周去读国学,还不如死了算了,所以通过这种途径做官不靠谱。

如果有一技之长,可以通过乡里选举做官!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对自己所任用的22名官员(大禹、后稷、皋陶等)实行考核制,始创“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意思是,舜帝为了考核官员的政绩,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按照功绩升迁或贬黜,不论远近,全部振兴起来了。

在西周时期,又经过了改良,根据《周礼•地官•乡大夫》的说法:“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关于对“大比”的理解,有所出入,有人说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政绩好的官员就升迁。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乡大夫主持考核选民的道德、技艺,才能出众或道德高尚的人,将被乡大夫推荐给周天子以任官职。

这种所谓的“大比”估计和汉代的举孝廉差不多,也就是口碑好的人,有特殊才艺的人被乡大夫推荐到周朝去做官。比如,某个人穿越到古代,会制作枪械,在“大比”的时候,用枪将树上的鸟打了下来,这就是一种才艺。

如果觉得自己很有才能,可以做门客!

其实,春秋时期做官没有什么确切的标准,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口碑好(比如尊老、孝敬父母、不偷鸡摸狗等)。比如管仲就是一个孝子,他曾侍奉公子纠,暗杀齐桓公,结果还被鲍叔牙推荐做了国相。宁戚曾帮人驾车喂牛,因为有才,一首歌就打动了齐桓公,做了齐国的大夫。又比如百里奚,曾经外出游学都到了要饭的地步,同样外出求官的蹇叔收留了他,蹇叔从谈话中就知道百里奚自命不凡。后来,百里奚去了虞国做了大夫。晋献公曾借道虞国讨伐虢国,百里奚反对就用“唇亡齿寒”来作比喻,虞国君主不听,结果做了亡国奴。当时晋国与秦国联姻,百里奚作为陪嫁,被晋国送给了秦国,百里奚半路逃到了楚国。有人说百里奚很贤能,秦穆公用了五张黑公羊皮,将他从楚国赎了回来。从这一点来看,在春秋时期做官,不需要考试什么的,只要名声好,懂一点政治,就可以得到国君的赏识。所以,在春秋时期,对于现代人来说,做官其实也不难,有点文化知识就可以了。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悬梁刺股

如果,是战国时期要当官,其实还有一条捷径可以走,那就是投靠贵族公子做门客。不过,古代贵族公子一般不会养闲人,如果你没有才能,想滥竽充数,很少人能成为贵族公子们的座上宾。此外,做门客时,必须要问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如果,你很会说,你可以做说客,如果你很能打,你可以做力士。

在战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充当贵族子弟的门客,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都可以为贵族效力。在战国历史上,好养门客的有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这四人被称之为“战国四公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信陵君魏无忌了,连汉高祖刘邦都想做他的门客,只是刘邦去大梁投靠他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了,最后刘邦投靠在了张耳的门下。从这件事来看,刘邦当时也想通过做门客谋个一官半职,好在魏国被秦所灭,不然刘邦这一辈子就在魏国做门客,简直是埋没了人才。

在战国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成语叫做“毛遂自荐”,我相信很多人听说过。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进攻赵,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求救。他想选二十个人与他一起前往楚国,结果选了十九人,还差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来。这时,平原君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荐,愿意跟随他去楚国。毛遂在平原君手底下做了三年的门客,平原君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表示怀疑说道:“我听说,贤士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意思是毛遂没有才能,所以刚说完,就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不过毛遂很镇定,说道:“假使我早就被您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岂只露出一点锋尖呢?”意思是,我不善于表现自己,现在就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了,希望平原君给自己应该机会。平原君见他这么坚决,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到了楚国毛遂不但善辩,还勇武过人,他拿出身上的剑,胁迫了楚王,并让楚王折服,答应出兵。所以,这就是贵族养士的好处,在危难时刻就能帮上忙。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毛遂自荐

从平原君的门客来看,没有一点才能真的不信。毛遂之前虽然不被平原君发现,不过他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言辞,很勇敢,一般人见到国君肯定吓尿。就像荆轲带着秦舞阳去刺杀秦始皇一样,秦舞阳见到秦始皇,当即被吓尿了,连话都说不出来。可见,毛遂的心理素质和胆识,非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在战国除了做门客,还可以拜圣贤为师。在春秋时期除了孔圣人,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应该是鬼谷子了。所以,在战国时期,有名望的人,无不出自鬼谷子的门下。比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范雎、李斯等都曾出自鬼谷子门派。以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如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国时代,做一个谋士,绰绰有余了。所以,穿越到战国时代,要做官,最适合我们现代人。

两汉时期怎么做官,如果有真才实学,其实也不难!

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百废待兴。如果有真才实学,做官也不难。比如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这些人的家庭背景都不怎么样都能做大官。还有淮阴侯韩信,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饿得以钓鱼为生。汉初丞相陈平,在社祭的时候,由于分食祭肉很公平,而获得大家的赞赏。所以说,汉朝初期这些人家庭背景不怎么样,通过努力照样能做官。不过,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假如是汉朝建立以后,到底怎么才能做官呢?

  • 察举:汉代为了选拔官员采,有察举的制度。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政府官员来源。察举不分出身,并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定时定人数选举,“特科”不定时,皇帝需要时下诏选拔人才。其中,常科由各地郡守每年推荐孝者(孝敬父母之人)和廉者(办事廉正之人)各一人,后来合称为“孝廉”。汉武帝时还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秀才(意思是优秀的读书人,东汉为避刘秀的讳,又称之为“茂才”。)秀才开始属于特科,不定期选举,后来成为常科,定期选举,并逐渐形成了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固定体制。
  • 征辟:是汉代另一种,选用人才的选官制度,皇帝直接征召民间有名望的人到朝廷做官,称之为“征”也叫“征聘”,一般授予博士或者侍诏的称号。由政府高级官员,直接召集有才能的人充任幕僚官,称之为“辟”,大概是“另辟途径的意思”。在汉代,举荐人才有很多方式,比较灵活没有那么死板,三公九卿以及州牧郡守都都可以选聘幕僚授予官职,不这种选官的方式,和战国时期的养士差不多,所以魏晋时期就废止了。
  • 郎官:“郎官”属于侍从官,是侍郎、郎中、中郎的统称。郎官没有正真的官职,皇帝只管吃住,如果皇帝心情好,还有奖赏。设置郎官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和现在的储备干部差不多。做郎官的人,一般从贵族子弟当中挑选,年龄大多很年轻,一般不会超过20岁。这些被选中的人,到皇帝身边一边打杂,一边熟悉政务,经过皇帝的考察,如果很优秀基本能获得官职。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平民阶级,现代人穿越过去也不合适,通过察举要靠谱很多。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度!

在东汉时期举“孝廉”已经被豪族垄断,所以有一句童谣叫做:“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也就是说,通过孝廉做官的人,根本不孝。而做秀才的人,也不读书,可能连字都不认识,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废止了。

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那时没科举,想做官有什么途径?

科举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之为“九品官人法”由曹魏政权所创。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举孝廉已经不适合国情。曹操为加强政府的人才的选拔,专门派官员监督选拔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建立魏国,为了拉拢士族,将这种办法制定为九品中正制。

皇帝在各州郡设中正官,主要负责品评当地人的家世背景、品德、才能高低,然后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主要是为了评判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在初期效果很好,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中正的都是豪门士族,人才品评全被贵族豪门操纵。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实际成了士族的统治工具,脱离了以品德选择人才的初衷。所以,隋统一中原后,废九品中正制度,设进士和明经两科取士,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如果,穿越到隋朝以前,我看只有春秋战国时期做官的难度不大,到了汉代以后,基本靠家庭背景,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拼爹。拼不过,只有在家种地,所以古代做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参考文献:陈青之《教育史》、张亮采、尚秉和《中国风俗史》、郑振铎《中国文学常识》、吕思勉《中国通史》

本文作者:谋士说(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299849581874432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隋朝   西周   大学   读书   国学   鲍叔牙   孔子   公羊传   舜帝   汉朝   齐桓公   周朝   举孝廉   家庭教育   春秋战国   孟子   周礼   史记   宁戚   公子纠   皋陶   晋献公   春秋时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